社区综治员王树元清理小广告
有人曾把城市牛皮癣说成是春天的韭菜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,从火车站到天水路南路和定西路十字的人行天桥,各种非法的小广告是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而与其相邻的几条街道却要好得多。这里仿佛成了野广告最大的聚集地,无论怎么努力清理,这些城市牛皮癣依然长在城市的门面上。
天水南路“牛皮癣”泛滥的根源,就在于这条街临近火车站和天水路汽车站人流量大,附近流动人口较多。这种特殊情况,使得以流动人口为主要目标的非法小广告发布者,把这里视为了“风水宝地”。在“省门第一道”的天水路出现这样的现象,不仅严重影响着兰州乃至甘肃的形象,而且这种小广告的利益链也是犯罪滋生的温床。
天水南路 “牛皮癣”重污省门第一道
4月2日下午,来自上海浦东区的赵玉萍,第一次踏上了兰州的土地。笔挺宽阔的道路、四处林立的高楼、雅致气派的景观……走出火车站置身美丽的兰州,赵玉萍顿时感到眼前一亮。“兰州是西北的中心城市,母亲河在这里穿城而过,黄河风情线也是全国闻名。我早想来这儿看看。”
初春的微风扑面而来,赵玉萍从火车站沿天水南路前行。可是,映入眼帘的却是四处乱贴的非法小广告。办假证、出售黑车、招聘男女公关……看到这与身边美景格格不入的一幕,赵玉萍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。
目前,办证、贷款、招聘等形形色色的非法小广告,已成为天水南路上一道刺眼的风景。在近一公里路段两侧的地面上、站台上、灯箱上,都成为了“牛皮癣”的免费发布平台。而密密麻麻的小广告,甚至给灯柱和电线杆穿上了衣服,被包得严严实实的,电线杆和灯柱也变成了广告栏。
近年来,随着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的举办,作为西北的中心城市,兰州的城市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整洁优雅的市容,穿城而过的黄河,美不胜收的风情线,都给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而有着“省门第一道”之称的天水路,是国内外宾客进入甘肃省、进入兰州市的重要通道,其环境面貌和文明程度,是外地客人对兰州市乃至甘肃省的“第一印象”。
但如今,在天水路这条兰州的窗口干道上,却出现了“牛皮癣”泛滥的现象,这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。“人来人往的天水路,就是兰州市对外的一个窗口,每天那么多外地来兰的客人,如果第一眼就看见这些东西,在他们心目中的兰州,会是什么样子?”
非法广告 目标对准流动人口
曾几何时,四处乱贴的小广告在兰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。最初,人们看到的是街头及电线杆上的关于转让、出租、招工等信息的小广告。接下来,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“高薪招聘”“办假证”“无抵押贷款”之类的非法小广告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非法小广告的市场正在逐步萎缩。
“大街上贴的这些,都是乱七八糟的非法广告,谁会相信这些骗子。要是合法的公司做生意,用得着这么四处乱贴吗?”家住轮胎厂家属院的刘女士说。
久居兰州的人,比较熟悉周边的各种情况,对于广告和宣传也都司空见惯,他们大多明白,可信的广告来源是电视、杂志、报刊、朋友推荐等渠道,法律及风险意识也比较强,一般不会受骗。
因此,在街头泛滥的非法小广告,逐渐把目标对准了外地来兰务工人员。由于这个群体大多年纪较轻涉世未深,缺乏法律和自我保护的意识,同时,又没有其他途径有效的获取信息,他们极容易成为这些非法小广告的受害者。
“就这些非法小广告的内容来说,大部分都是非法的骗局。”天水南路社区书记魏士杰说,比如“食品厂招工人,包食宿,月薪3500元”,“聘武装押运人员,月薪5000元”等等。而办理假文凭等则是上网一查就会露馅。大部分人都知道,这是一种非法的诈骗信息。但还是有人被这些“牛皮癣”骗走钱财,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外地来兰务工的年轻人。
综治员 每天用坏10个刀片
昨日中午,天水南路出现了一名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,手中拿着1米多长的铲刀,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忙碌着。脚下的地面、路边的电线杆、沿街的护栏,他一路走一路来回观望着,看到随处张贴的非法小广告,他就立即走上前去,用铲刀卖力的清理起来。这个人,就是天水南路社区综治员王树元。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,他每天都会来这里清理“牛皮癣”。
初春的阳光格外温暖。王树元沿街一路清理后,迈着疲倦的步子向社区走去。但在定西南路路口,他无奈地看到,一小时前刚刚清理干净的电线杆上,又被贴上了几块小广告。王树元快步走了过去,举起了手中的铲刀。十几秒一个,总共七八个小广告几分钟就清除掉了,动作快得让人有些目不暇接。
就在这时,一个头发凌乱的少年,年纪约在十七八岁,沿着人行道慢慢徘徊。来到人行道中央,他停下了脚步,看了看前后左右,立即从口袋中掏出小广告,以最快的速度撕下小广告背面的胶贴,弯下腰迅速将小广告贴到地面,之后用脚在小广告上踏一下。随后又走到新的地点,重复之前的动作。很快,刚被社区工作人员清理过的路面上,又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小广告。
看到这种情形,王树元冲过去大喝一声,少年立即向火车站方向跑去。看着少年奔逃的背影,他挠了挠头说,“就是这些人在贴小广告。一看到我们,他们撒腿就跑。可我们刚刚往前走了几步,他们就立刻回来接着贴。这个数量太大了,我从早到晚都在刮,每天要用坏10个刀片。”
“你贴我刮、你写我盖。”目前,对于每天乱贴的4000多条小广告,天水南路社区只能尽全力加以清理。遇到张贴在电线杆和灯柱上的纸张,就立即用铲刀刮掉。遇到用油漆写在地上的广告,就用和地砖同色的红油漆覆盖。不干胶的小广告最难清理,他们只能洒上水泡一会,然后再使劲铲。而对于密集的“顽固牛皮癣”,还会以汽油喷灯用火烧。
社区 投入六成经费除“癣”
为了疏导小广告,天水南路社区建立了信息栏,作为合法信息的发布平台。但是,“牛皮癣”上的信息,大部分是误导甚至欺诈性质的违法内容,根本不能与合法信息平台相对接。于是,社区的信息栏不但没有作用,反而被“牛皮癣”贴涂的混乱不堪。
而更让社区工作人员感到无奈的是,作为居民自治机构,社区的职责就是服务居民,并没有任何执法的权力。面对街头泛滥的小广告,社区能做的只是劝阻,以及竭尽全力把小广告清理干净。那些明目张胆的贴小广告的人甚至会对社区工作人员说,“我们不贴,你们吃什么?”
“我们前脚清理完,他们后脚就贴上。这一带‘牛皮癣’的清理和整治,一直是治标不治本。”天水南路社区书记魏士杰说,针对这种情况,社区也曾多次和公安、城管等执法部门进行联合查处,成功打掉了几个非法小广告的窝点。但对于抑制非法小广告的出现,却没有明显的效果。这些制造“牛皮癣”的幕后指挥者,一般都不会自己出面,而是雇用外地来兰的无业青年,来粘贴和喷涂非法小广告。
由于每次抓住的人都是受雇者,而且基本上是不到20岁的年轻人。他们并非假证制贩者,若追究刑事责任,达不到标准,若罚款他们也没有能力支付。因此,对他们的处理也只能是教育一下就放人。就这样,在抓了放、放了抓的情况持续几次后,大家都感到无可奈何。
“铲刀、刮刀、油漆、涂料、喷打、汽油,这些样样都要钱。社区一年的经费也就是万元左右,可去年,在清理小广告方面投入了近6000元。同时,社区还分配了3名工作人员每天专职负责清理。”魏士杰说,如今,面对泛滥成灾的“牛皮癣”,社区无奈之下,把大部分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了小广告的清理。每天要清理数千条小广告,对于一个社区来说,已成为了无力承担的重负。
市民呼吁 立法治理“牛皮癣”
从根源上来说,有些人不惜铤而走险,牺牲市容市貌来制造“牛皮癣”,其背后的动机无非是利益。非法小广告操作简单、成本低廉、经济利益却很丰厚。而即使被抓住,也没有什么有效地处罚措施,其违法违规的成本很低。
显而易见,目前,关于治理非法小广告方面的法律、法规有些过于宏观,在治理非法小广告时操作性较弱。同时,作为牛皮癣直接“受害者”的社区却没有执法权,只能反复进行清理。而对于非法小广告,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,大都从各自的执法工作中,实施对于“牛皮癣”的治理,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。而正是这种现状,导致了非法小广告的屡禁不止。
面对“牛皮癣”泛滥的困局,与兰州毗邻的银川市,却已拿出了自己的措施。3月29日,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《银川市治理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办法》,正式立法治理城市“牛皮癣”。该《办法》进一步明确了城管、公安、税务、卫生和电信等部门的职责,并规定了城管部门对乱涂写、乱刻画、乱张贴的内容违反有关法律、法规的移送范围和移送部门。而对于涉及通下水道、出租出售房屋等生活服务类信息,各级政府和街道办将在公共场所设置信息张贴栏,为发布信息者提供平台,并负责管理。
如今,作为困扰城市的顽疾,“牛皮癣”已严重影响了兰州的城市形象。而在记者的走访中,众多兰州市民也在呼吁,有必要制定一部治理“城市牛皮癣”的地方性法规。显而易见,随着地方性法规的建立,会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,而各有关部门的权责和分工会十分明确。